
邱軼良,徐州市政協十六屆委員,民盟云龍區委員會副主委、徐州市供銷合作總社社管處副處長、二級主任科員。她扎根基層16個春秋,在為農服務戰線上默默奉獻,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脫貧攻堅、產業振興、智慧農業等是她的人生追求,也是她一直矻矻以求的詩與遠方。
擔任市政協委員以來,邱軼良反映的100多條社情民意信息先后被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民盟中央、省委統戰部、民盟江蘇省委等采用;提交的26份提案大部分得到有效落實和辦理;撰寫的50余篇調研報告和統戰論文,凝結著她的智慧和汗水,記錄著她逐夢前行的歲月美顏。
深入基層調研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
邱軼良始終保持高度的政治熱情,堅持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情懷,深入基層一線調研,關注懷情民意,積極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所反映的“軍轉干部“職級并行”套改需引起重視”等被全國政協采用,“遏制過度醫療,不止是控制大藥方”“建議發揮供銷社優勢 建設區域性農校對接”等被中央統戰部、民盟中央采用,“盡快制定我省兒童口罩生產標準”等信息被省領導批示,“應避免因疫致貧、因疫返貧現象的發生”“大力弘揚體育精神,加快打造國際體育名城”等被市主要領導批示。
在通過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履職盡責的同時,她堅持學習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市政協工作會議精神,認真學習中共二十精神,以此提高自己的“四種能力”。她致力于統戰理論研究,多篇統戰理論文章在《團結報》、民盟中央、省委統戰部等國家級、省級平臺發表;撰寫的《新時代加強新社會階層統戰工作的問題與思考》等獲市委統戰部論文一等獎;執筆的《徐州市農村污染情況及治理》《和諧語境下的政黨關系研究》等被市政協、民盟省委等采用。因為履職成效顯著,她多次被評為優秀盟員、信息工作先進個人,被市政協聘為特約信息員,被市委辦信息處聘為智庫專家。2020年,被民盟中央表彰為反映社情民意先進個人。
發揮優勢特長,積極建言獻策
政協委員是榮譽,更是責任,邱軼良始終把履職和本職工作相結合。在堅持做好本職工作同時不忘履行委員職責,她積極走訪廠礦社區和中小企業,深入七個縣(市)區為農綜合服務站點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指導工作過程中,反映民聲,匯集民智,不斷提高建言資政的精準度和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有效性。2016年到2021年,多篇關于農村合作經濟的提案由政府有關部門負責辦理,收到良好效果,個人也連續被市、區政協表彰為優秀政協委員。2019年,撰寫的調研報告“推進基層智庫建設 建立富有政協特色的應用型智庫”被收入省政協論文集,2020年被推為云龍區政協民主黨派協商民主議事會秘書。
熱心公益事業,服務社區社會
多年來,邱軼良堅持“不學習、不選題,不調研、不建言”的原則,認真學習市委市政府的會議精神和工作部署,從中選題,從中找點,積極參與政協和黨派組織的調研視察活動,認真參與各項專題調查。所撰寫的《關于加強農村文化體系建設的思考與建議》等獲民盟江蘇省委文化論壇一等獎;《關于徐州市危險廢物管理的問題與對策分析》等獲民盟江蘇省委生態論壇三等獎。另外有多篇論文在民盟江蘇省委城鎮化建設研討會獲獎。
邱軼良積極參與各項履職活動,多次組織進社區、下基層,開展送冬衣溫暖行動、送“福”送春聯文化惠民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2020年捐助醫療物資支援湖北;2020—2021年組織支部專家赴夢蝶、泰岳社區開展系列健康講座;2021年為打造區民營經濟發展行業“生態圈”獻計獻策,并在此基礎上倡導和組織民主黨派界別基層協商活動,“黨盟共建、服務社區”的共建活動模式入選區政協協商議事典型案例;2022年與云龍區獅子山供電所黨委簽訂友好支部共建協議,就“雙減雙碳”等課題開展充分交流,探索在共謀支部建設的基礎上優勢互補、互促共進的基層組織發展新路徑。
立足本職崗位,扎根為農服務
作為市供銷合作總社的業務骨干,邱軼良立足本職本業,努力雙崗建功。曾多次榮獲市供銷總社先進工作者、市優秀工會工作者等稱號,連續多年公務員考評優秀等級。撰寫的農藥零差率配供方案、農用地膜回收利用調查等方案報告,獲得市領導簽批。她積極參與包掛的銅山區棠張鎮沙莊村為農服務站和農藥廢棄包裝物分類回收點工作。2020年7月,在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現場會上,胡春華副總理到沙莊村視察,對這項工作充分肯定。2021年她撰寫申報的徐州老工業基地創新獎項目《構建全市為農服務綜合平臺,提供優質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獲得市級優秀獎。
她走進農村,貼近農民,從廣袤的基層大地獲取真知。她把供銷合作社完善網絡,搭建平臺,擴充服務內容、創新服務形式的新情況新政策傳遞到一線,把加強供銷專項資金扶持、推進薄弱基層社改造提升、培養共同富裕經營服務主體等群眾聚焦的問題進行反饋,尋求有效解決途徑。
作為市政協委員,邱軼良感覺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她表示,今后工作中將繼續履行好政協委員的職責,在人民政協這個平臺上聚焦為農服務,強化使命擔當,把履職寫在祖國大地上,把愿景播灑在希望的田野中,為培育壯大鄉村振興新動能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