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不管是網絡購物、平臺打車,還是隨手點個外賣,都需要快遞員、網約車司機、騎手提供服務。” 市政協委員徐磊說,不僅老百姓離不了,各行各業都離不了,我們要尊重他們,更要關注他們的勞動權益保障。
“根據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顯示,我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已達8400萬人。相信隨著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的迅猛發展,從業人員數量將會繼續增加。”市政協社法委主任徐琳表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既是民生關切的現實問題,也是事關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長遠問題。今年市政協組織開展了相關調研,希望匯聚委員們的智慧力量,推動我市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進一步加強。
在沛縣漢城戶外勞動者愛心服務站,外賣騎手李冬告訴調研組:“有了驛站,干活就有了歇腳、喝水的地方,還能給手機充電,非常方便。”“我們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較為集中的區域提檔升級‘工會驛站’40家,讓勞動者有休息的地方。建成‘司機之家’52個,為貨車司機提供停車休息、淋浴、洗車、餐飲等服務。” 市總工會副主席孫正文介紹,市總工會還大力推動新就業形態工會組織建設,目前建成265個,發展會員5.7萬名,近兩年開展各類服務活動321場,服務新業態勞動者7.4萬余人。
“這是由市人社局、人民法院、司法局、總工會等跨部門合作,聯合打造的集訴源治理、職工維權、法律援助、調裁對接、裁審銜接、司法保障、就業幫扶功能于一體的新就業形態勞動維權綜合服務平臺。”在今年3月剛剛成立的新就業形態勞動糾紛聯合調處中心,市人社局調解仲裁管理處處長許萍詳細介紹了中心的工作職能。聯調中心受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與平臺企業和用工合作企業之間因勞動報酬、獎懲、休息、職業傷害等勞動糾紛提出的調解申請,通過一站式調解的方式,快速、高效地解決新就業形態勞動糾紛。
在開展走訪調研的同時,調研組還多次召開協商座談會,共同研究問題,商討對策。
“我國職工就業類型主要包括正規就業、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三大類。”調研組成員、中國礦業大學副教授陳靜認為,新就業形態的勞動關系靈活化、工作方式彈性化、工作安排去組織化等特點,打破了傳統就業模式的局限,給高質量促進就業市場健康發展帶來新挑戰。
“最大的問題是勞動關系難以認定。”市政協委員岳彩領說,平臺用工形式和新業態勞動者的就業方式靈活,多數勞動者與平臺之間是依托第三方簽訂勞務合同或派遣合同,甚至不簽訂合同,導致勞動關系復雜,責任界限不清。
“我國現行的《勞動法》沒有對新業態中的多方關系作出明確規定,配套的部門規章、司法解釋也沒有作出有效的補充說明。”徐磊建議,適時修訂《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將新業態用工形式納入法律規范,通過全國統一立法,厘清新業態相關方的法律關系,規定權利義務責任,補充促進新業態發展的相關內容。
市政協委員王翔說:“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化解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后顧之憂,加強職業傷害保障迫在眉睫。”
據悉,人社部自2022年7月起,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海南、重慶、四川7省市,選擇部分規模較大的出行、外賣、即時配送和同城貨運平臺企業,開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曹操出行、美團、餓了么、達達、閃送、貨拉拉、快狗打車等7家平臺企業參與其中。
“快遞員、騎手、網約車司機都是‘活地圖’。”市政協委員孔祥義建議,發揮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近距離接觸群眾的優勢,引導他們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大格局。“還要大力宣傳新就業形態領域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增強從業者榮譽感和社會美譽度。”市政協委員李云杰補充道。
“調研組最終形成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建議案》,已經把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精神和委員們的意見建議充分融入其中。”市政協黨組成員孫光永說,通過建議案,呼吁凝聚各方力量,共同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切實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