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徐州日報》03版 本報記者 閆琦
“過去,患者出院、轉院或放棄治療回家時,往往被迫選擇‘黑救護車’,服務質量無法保障。如今,徐州成立了首支在官方登記注冊的非急救醫療轉運隊伍——952120服務平臺,為患者提供全天候院后醫療轉運、助行轉運等專業化服務。”在市政協十六屆四次會議醫衛界別小組討論上,市政協委員、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楊洪濤向與會委員介紹我市非急救醫療轉運市場情況。
非急救醫療轉運通常指不需要緊急醫療處置,但需要配備醫護人員、急救藥械和搬運工具并給予一定醫療干預的院后、院間轉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老齡化加劇,群眾對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市場上存在無資質社會車輛亂發廣告、漫天要價等問題,嚴重損害了群眾利益。
“引導和規范非急救病員轉運服務,實現非急救醫療轉運與院前急救的分類管理、有序運行。”對此,在市政協十六屆三次會議上,趙敏、韓衛東、楊可心等政協委員提出相關提案,呼吁盡快規范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探索行業發展模式,通過引入專業第三方公司,緩解群眾“出院轉運難、跨地區看病難”等問題,切實維護市場秩序。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24年,市委、市政府將“應急救護能力提升”列入“病有所醫”類民生實事項目,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市政協會同市衛健委赴青島、太原等地學習相關經驗,經過充分調研協商,于去年9月引入952120服務平臺,并批準設立非院前醫療轉運站,為患者提供全天候的院后醫療轉運服務。
“這填補了徐州非急救醫療轉運市場的空白。”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徐州市主城區7家三甲醫院已試點院前急救與非急救聯動工作,推進公共醫療衛生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
平臺運行情況如何?還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政協委員們時時掛念。
1月3日,市政協組織委員赴952120服務平臺實地調研。
據介紹,952120可為康復出院或需要轉院治療的行動不便患者;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殘障人士等;不屬于院前急救,需入院治療的行動不便患者;其他個性化的非急救醫療轉運人群等特殊群體,提供安全、便捷、規范、專業的短、長途轉運服務。
“我們客服中心全年24小時無休,提供全天候服務,共有15臺非急救醫療轉運車輛,還有30人的專業團隊。”952120徐州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中心負責人胡布欽說,他們專門建立了一套運營管理系統,服務全過程可監控可追溯。
近日,一位因車禍受傷的患者在徐州市中心醫院治療后,病情逐漸好轉。為方便后期照料,家屬決定將其轉院至睢寧縣人民醫院。經推薦,張先生撥通了952120“優護送”熱線,講明訴求后很快就定下行程。
“本想能平安到達就行,沒想到工作人員很給力!”張先生說,患者路途中有些不舒服,護士根據醫囑及時安排吸氧,緩解癥狀并做好護理記錄。“全程沒有增加任何費用,就是按事先的明碼標價。”張先生表示,此次轉運服務超出全家人心理預期。
市政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結合“連心匯”委員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實踐活動,以釘釘子精神,持續跟蹤問效,為改善群眾就醫感受、滿足高質量醫療服務需求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截至目前,徐州952120服務平臺服務患者3724人次,其中市內2719人次,跨區域長途1005人次,服務滿意率達100%。
■記者手記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和醫療需求多樣化,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由于政策不完善、監管不到位,這一市場曾一度被無資質社會車輛占據,服務質量參差不齊。
在此背景下,市政協通過提案、調研、協商等方式,積極推動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的規范化發展。在市政協的推動下,我市引入了952120服務平臺,填補了非急救醫療轉運市場的空白。
市政協助力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的意義不僅在于解決一個具體問題,更在于其對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探索。市政協通過建言獻策和多方協調,政府部門、醫療機構、企業等各方力量得以有效整合,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部門監管”的良好局面。這一模式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