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履職實踐與思考,讓我懂得:唯有以“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的恒心毅力,方能在本職崗位上鐫刻初心,為政協事業添彩。
一、以“日日行”的恒勁,在書香浸潤中筑牢信仰之基。讀書是履職的源頭活水,學習是成長的階梯基石。教衛體領域關乎民生福祉,專業性強、政策要求高,唯有持續“充電蓄能”,才能精準建言獻策。記得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時,我們以開展“尚學?讀書會”為契機,圍繞“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策劃了一場讀書分享、一堂界別講座、一次專題視察、一輪示范評選、一篇提案建言“五個一”系列活動,獲評全市政協創新創優項目二等獎,個人有幸榮獲中國關工委家校社共育“金推手”稱號。3年來,依托“尚學?社會民生”讀書群,開展近視防控、體教融合等專題讀書活動18次,委員參與720人次,轉化社情民意信息、提案56篇。在思想的碰撞與實踐的交融中,我深刻體會到:每一次閱讀都是思維的拓展,每一場學習都是履職的賦能。
二、以“常常做”的韌勁,在躬身實踐中厚植為民之情。政協離群眾越近,履職就越有力量。“心系急難愁盼 情牽民生實事”專項民主監督中,歷時半年,走訪配餐企業、中小學校,面對面與家長交流,與學生同嘗營養餐,市區兩級政協聯動發力,提出4方面行業規范化建議,推動配餐標準完善。學生營養餐還納入今年人大政協紀委聯合監督內容,持續守護“舌尖上的安全”;針對醫院護工管理問題,我們連續兩年跟蹤關注,推動 15 家醫療機構試點“無陪護”病房,2萬余名患者受益;院前急救數字化調研直接促成我市出臺三年行動方案,如今主城區6家醫院實現院前院內信息聯網,952120非急救轉運平臺投入運行,相關履職成果獲央視《新聞周刊》欄目關注。6月24日市政協主席會議專題視察相關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一次次實踐讓我明白:政協履職不僅要以專業視角“說得對”“說得準”,更要久久為功“做得實”“做得深”,真正把群眾的“急難愁盼”變成實實在在的“幸福清單”。
三、以“日日行常常做”的巧勁,在守正創新中凝聚履職之力。創新是前行的動力。面對新時代要求,既要傳承“釘釘子”精神,更要善用“金鑰匙”破題。《政協協商成果采納落實反饋實施辦法》出臺后,我們提出探索建立“提案+X”專委會重點履職成果轉化機制,通過“提案督辦+界別協商+民主監督+社情民意”組合式、閉環式履職形式,讓委員建言從“紙上”落到“地上”。圍繞更好發揮人民政協制度整體優勢,與省政協教衛體委聯合調研形成的社情專報,獲分管副省長批示;立足教育、體育界別優勢特色,打造“同心匯育 情潤桃李”履職品牌;連續三年與農工黨市委聯合調研,實現了優勢互補、雙向發力。
日日行,終至千萬里;常常做,終成千萬事。十余載政協征程,我見證了徐州社會事業的變化,也在工作中收獲了成長。從《人民政協報》發表25篇稿件,到各類建議23次獲省市領導批示;從榮獲幸福徐州建設先進個人,到獲評衛生強基工作先進個人,每一份成績的背后,都是“日日行常常做”的堅守與執著。
未來,我將繼續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在本職崗位上精耕細作、篤行不怠。我深知:為民服務的赤誠初心沒有終點,“精準精細精進”的履職追求永無止境,唯有將“日日行”融入日常,把“常常做”化為習慣,方能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書寫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政協答卷!
(作者鄭品系市政協機關優秀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