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玩水成了最有涼意的熱門選擇。從江蘇省徐州市級機關大院出發,僅6公里路程就可以來到月半灣繽紛水樂園。戲水之余,穿叢林、逗萌寵、探戶外……大人小孩都能在此樂不思蜀。在各種測評網站上,這里都是徐州的熱門景區,吸引了本地和淮海經濟區眾多游客。
這背后的“執筆人”,正是徐州市銅山區政協委員班孝軍。2013年,銅山區鄉村旅游尚處萌芽階段,基礎設施薄弱、同質化問題突出。班孝軍敏銳捕捉到鄉村旅游的潛力,結合銅山區生態資源與故黃河文化,提出“以農文旅融合激活鄉村經濟”的提案,并躬身實踐。
作為政協委員,班孝軍積極建言獻策,推動完善鄉村旅游配套:從道路硬化、環境整治到公共空間治理,銅山區逐步構建起“快進慢游”的交通網絡,月半灣所在的故黃河觀光大道更被打造成串聯方特樂園、園博園等景點的“文旅走廊”。
班孝軍聯合村民成立合作社,吸納50余名當地勞動力就業。村民劉大姐在度假村經營小吃攤,年增收超5萬元;返鄉青年王磊通過培訓成為拓展教練,實現“技能脫貧”。當地還積極探索“村集體+企業+農戶”分紅機制,讓村民共享旅游紅利。
“特色是鄉村旅游的生命線。”班孝軍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面對一些人推薦的“網紅模板”,他拒絕照抄照搬,而是挖掘本土文化:將漢代傳說融入設施設計,開發農耕研學課程,打造萌寵親子IP。2024年國慶,月半灣聯動周邊梁堂古村、星洲果園推出“故黃河生態游”線路,單日接待量突破4800人次,帶動周邊餐飲、民宿收入增長30%。同時,他推動“月半灣+”模式,與漢王鎮非遺市集、柳泉北村漁文化等形成差異化互補,大家共同努力,讓銅山鄉村旅游接待量穩居全市第一。
與月半灣串聯起來的梁堂古村,青磚黛瓦的古建錯落有致,游客絡繹不絕。村子還在修繕過程中,就已成為新晉的網紅村落。村民人均年收入從1.2萬元增至4.8萬元,村集體增收突破百萬元大關。
“古村美了,腰包鼓了,這日子真帶勁!”在梁堂村,一家烘焙面包坊的張老板忙著招呼游客。問及收入,老板笑而不言。村里有人猜測,日常每天兩千元,遇到“五一”“十一”,能賣到一天兩萬元。
村里還有咖啡館,店主是本村人,在外讀了大學,工作幾年后,帶著外地的朋友一起回村開了咖啡店。“比在外面工作收入高,靠近家,累點也開心。”
蝶變背后,凝聚著區政協委員、張集鎮黨委副書記武世磊的心血。自包掛梁堂村以來,他帶領村“兩委”深挖歷史文化資源,以“不做搖錢樹,要留傳家寶”的理念推進古村修復,打造出“古村梁堂”文旅品牌。
“武書記多次組織村民代表等開“有事來商量”協商議事會,還邀請政協委員幫我們出謀劃策。培養了村民們的協商習慣,提高了村民們的協商能力。村里現在大事小事都開議事會。我們村發展文旅的很多舉措都是大家一起商量出來的。”梁堂村村書記徐洋說。
通過拆建改造、修舊如舊,50套石屋打造成功能相對完整的石屋聚落示范區,以石屋民宿為主,同時打造精釀啤酒屋、老油坊、供銷社等業態,實現鄉村產業振興,形成“住宿+餐飲+購物+康養”的全產業鏈。如今,30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村內涌現出特色店鋪20余家,節假日日均接待游客超6000人次。
“村子背后的尖山上,有很多古樹,也有很多故事,把這個山打造好了會更漂亮。下一步我們考慮深化‘古村+研學’‘古村+文創’融合,增強文化色彩,讓梁堂村既留住鄉愁,更奔向共富。”武世磊說。
徐州飲食文化底蘊深厚。馓子是徐州及淮海地區居民鐘愛的小吃。在銅山區,江蘇悅坤食品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車間里,金黃酥脆的非遺馓子正通過傳承千年的“八道古法”與現代科技融合的生產線走向全國。
作為非遺保護單位,悅坤食品在傳承人、區政協委員王勇的指導下,保留馓子“八道古法”工藝精髓,創新研發智能化生產線,實現傳統手工搓條與現代恒溫油炸技術的融合。公司吸納周邊村鎮農戶就業80余人。其中困難農戶20余戶,以訂單農業保障原料品質,帶動300余戶農民年均增收1.8萬元。
“我們讓非遺技藝變成致富‘金絲’,讓農民在家門口端上‘金飯碗’。未來,我們考慮建設非遺美食產業園,打造集生產、研發、文旅于一體的產業集群,讓傳統馓子的‘酥脆力量’持續賦能鄉村振興。”王勇表示。
經過發展,現在銅山區各項惠農項目開花結果,農文旅產業展現勃勃生機,人居環境不斷提升,村民收入穩步增長……這些正是區政協委員們持續深入調研、積極協商、踴躍建言的結果。一項項建言資政成果正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有力參考,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